至今仍名列《福布斯--中国艺术家公益慈善榜》首位
“为美术教育奋斗一生”——徐悲鸿
近期,中国红基会廖静文基金“徐悲鸿美育公益助学项目”在京启动。活动以“大爱赓续,精神永存”为主题,来诠释廖静文及其家人“为善最乐”的公益精神,延续徐悲鸿“为美术教育奋斗一生”的伟大事业决心。
2010年,为弘扬徐悲鸿精神,廖静文先生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并成立了”廖静文基金”,以“为善最乐,为国储才”为宗旨,大力资助贫困学生,尤其是美术专业的学生。
也就是在这一年,国际权威评定机构《福布斯》公布了“中国艺术家公益慈善25人”榜单,这份榜单经过对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艺术家及其家属代表,向中国范围内公共艺术机构所捐赠的艺术家本人作品,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且根据作品当时的市价进行了估值。
榜单首位是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捐赠的1353件徐悲鸿本人的作品,当时市值已达21.59亿元人民币。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在这次捐赠中,廖静文还一并捐出了徐悲鸿毕生缩衣节食收藏的唐朝以来历代名家书画精品1100余件,以及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文物,这其中就有被徐悲鸿视为生命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八十七神仙卷》。如今,这笔旷世捐赠的市值已经无法估量。
“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廖静文
1953年,徐悲鸿去世之时廖静文30岁。在徐悲鸿离去的当天,廖静文就宣布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1100余幅、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捐赠给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他们在北京的一套寓所。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名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写到:“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1953年悲鸿去世的时候,我非常悲痛,我觉得我最重要的是悲鸿,他都没有了,我还要别的东西干什么,所以我觉得我什么都不需要了。我就把我家里的钥匙送到中央文化部交给部长,让他们派人到我家里去接收.....我记得我到中央文化部去送钥匙的时候,我也哭了,因为过去到文化部去都是悲鸿跟我一起去,现在身边没有悲鸿了,我就特别难过。所以我是哭着去的。"
1954年,由中国政府在徐悲鸿故居,即廖静文当年捐赠给国家的那套寓所基础上建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开馆。1957年,廖静文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在此期间,廖静文馆长通过个人出资回收与友人捐赠,又陆续找回徐悲鸿的100余幅作品,并把这些珍贵的作品一并捐赠给国家。今年,建国70周年大庆之际,收藏了这笔捐赠作品的“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在重建之后,即将于十月建国大庆后隆重开馆。届时,大家都能有机会近距离目睹这些价值连城、谱写大爱的艺术珍品。